□本報記者 邵明亮
過去的半年,家住內江市市中區樂賢街道黃荊壩村村民羅傳松心情舒暢了許多,生態景觀帶延伸到了他家門前,和附近村民一樣,沿著“龍凼溝”入河口便民步道休閑散步成為日常。
“龍凼溝”長約1.9公里,起點位于內江市市中區丁和三街,經黃荊壩村三社流入沱江,治理前,羅傳松和附近村民嘗盡了這條黑臭水體的苦頭。
2018年10月,內江申報成為全國首批20個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之一,力求探索黑臭水體治理經驗和管理保障機制。經過一年多的努力,內江將城區11處黑臭水體打造成11個連接城鄉的帶狀公園,在還清于河的同時還綠于民。
科學整治 還清于河
“龍凼溝”的變化,源于持續打好內江水污染防治“攻堅戰”的積極作為。
早在4年前,內江就組織相關部門對城市建成區和城市規劃區進行了兩輪排查,逐一實地踏勘調查,摸清現狀、分析原因,確定黑臭水體范圍,識別出11處城市黑臭水體。
針對11處黑臭水體的不同情況,按照“控源截污、內源治理;活水循環、清水補給;水質凈化、生態修復”整治思路,編制《內江市黑臭水體綜合整治實施方案》,合理確定治理項目,統籌推進截污干管建設、垃圾清理、清淤疏浚、岸帶修復、面源控制等各項工作。
2019年2月,內江成立了“全市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和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工作領導小組”,以市中區、東興區政府,內江經開區、內江高新區管委會為治理工作主體,明確了每條黑臭水體的責任領導、責任人和具體整治要求,建立“每周統計、半月例會、一月調度、年度考核”的工作推進機制。
截至2019年底,54個黑臭水體治理示范項目已全部開工,完工13個,累計完成投資16.47億元。經治理,內江城區11處黑臭水體總長度51.2公里中已有42.8公里消除黑臭現象。
一水一景 還綠于民
2019年12月29日,雖然有些降溫,77歲的陳國棟和老伴仍然堅持出門“環湖行”,在內江謝家河濕地公園散步。清澈的湖水、滿眼的花草,老人說,夏天這里人氣最旺,有時一天就有10多對新人在此拍婚紗照。
幾年前,這里還是污水直排沱江、湖水臭氣熏人的景象,市民頗有抱怨。昔日的污水溝變成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地方,這也是內江在黑臭水體治理過程中的一個亮點。
內江市住建局城建科科長高敏用一句話概括:堅持污染治理單一目標向生態供給多元目標轉移,在黑臭水體治理過程中,同步建設生態公園,讓市民有更多的綠色獲得感。
具體說來,有五項環境提升策略——種樹、修路、亮燈、造景、建園,把內江城區11處黑臭水體建設成為連接城鄉的11個帶狀公園,包括謝家河濕地公園、小青龍河濱水公園等。
“按照申報全國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時的承諾,內江11處黑臭水體要確保60%達到‘水清岸綠、魚翔淺底’的治理目標,確保實現‘一處黑臭水體就建成一個公園’的建設目標。”據高敏介紹,通過治理,目前內江11處黑臭水體已有9條初見成效,大部分已轉入生態修復和景觀建設階段。
網友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