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,瀘州正在集中開展老舊小區改造,按“先民生、后提升,先急需、后改善”的原則,將符合條件的老舊小區納入計劃改造范圍,形成一批老舊小區改造示范項目,有序推動老舊小區改造。在改造過程中,將多次征集居民意見,老舊小區如何改,由居民自己說了算。
73歲的王友倫是瀘州市江陽區新南苑小區一名業主。最近,他有件非常高興的事兒——居住了14年的老小區即將迎來改造。9月14日,他起了個大早,冒雨來到小區的小廣場里,這里馬上要召開老舊小區改造征求意見第二次院壩會,他和鄰居們在第一次院壩會上提出來的改造方案已經有了效果圖,他要去看看改造細節,再提出自己的意見。
業主自己做主老舊小區改造
王友倫來到現場的時候,小廣場里已經站滿了人,盡管雨越下越大,依然擋不住大家的熱情。廣場一側的公告欄里,小區大門、圍墻、公共區域、基礎設施等改造前后的效果圖一覽無余,王友倫仔細看了一下效果圖,豎起了大拇指,“很好!我很滿意!比改造之前亮堂多了!而且計劃了兩個休閑廣場,對于我們老年人來說很實用!”
改造前后效果對比圖
當天來參加院壩會的,有新南苑、廣信苑、電信宿舍、瀘州日報社宿舍4個小區的居民。這4個小區位于江陽區大山坪街道南苑社區刺園路二段飛躍街區域,總占地面積22805平方米(34畝),總建筑面積77712平方米,共13幢樓45個單元572戶。
居民正在查看小區改造前后對比圖(郭蕎璐)
“希望小區內的綠化能夠再多點”、“希望能夠增加老年人活動場所”、“希望能將雜亂的電線、網線進行規范”……在看過效果圖后,居民們七嘴八舌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見。江陽區大山坪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胡驥一邊認真聽,一邊將居民們較為關注的化糞池改造、電梯加裝、綠化隔離帶等問題一一記錄在筆記本上。
四小區“開墻共治”,同步升級
胡驥介紹,今年,大山坪街道將實施45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,這個工作推進過程中,先試行將新南苑、廣信苑、電信小區、瀘州日報社宿舍4個小區連片打造。目前街道主要是負責征求群眾意見,對方案進行完善。胡驥說,這4個小區都是2000年以前建成,基礎設施不完善,基本沒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,希望通過把水電氣路等基礎設施全面的改造提升,然后再根據小區的實際和居民的意愿,在合理的地方新設部分公共服務設施,讓居民的活動有去處,議事有場所,達到小區長效管理,以及整個老舊小區的示范改造的效果。
亟待改造的新南苑小區
“老舊小區改造,由政府統籌,但也要以居民為主體。”江陽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陳乃剛介紹,即將共同改造的4個小區的獨立院落將“開墻共治”,共享公共服務、休閑場所、公共收益等,打造出一個示范性的改造項目,希望達到“改造一個示范一片”的效果。
現場收集居民意見
據悉,該區域老舊小區改造主要圍繞三方面升級:一是改善基礎設施,涉及雨污分流、水管戶表改造、強弱電線入地、道路“白加黑”等;二是完善配套功能,將新建小區黨群活動站,增設健身區、晾曬區、文化廣場,改造小區監控、門禁、車禁、消防等系統;三是優化人居環境,對小區樓棟立面統一改造,規劃更新小區花壇,擴大小區綠化率,增設光亮工程。“居民意見收集好后,我們預計10月進場施工,爭取在年底完成改造。” 陳乃剛說。
黨建引領基層治理
在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,硬件要改造,“軟件”也要提升。
據江陽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,老舊小區不僅要改,還要邊改邊“治”。“以和諧自治為目標,試點運行以黨建為內核、治理與服務兩翼齊飛的‘一核兩翼、多元共治’的小區治理新模式。”
該負責人介紹,老舊小區改造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主要分為三個部分,
一是黨建領航,變“無序狀態”為“有效運轉”。通過黨建“微光”行動,在小區樓院選擇有示范性、代表性的黨員家庭,創新設立“黨員微家”,推動小區黨組織向自治委延伸,搭建居民議事平臺,促進小區共建、共治、共享
。二是規范自治,變“無人管理”為“齊抓共管”。推廣運用“愛上家園”小區治理智能管理平臺,將傳統的小區治理擴展為“線上”為主、“線下”為輔、雙軌運行的模式,充分保障業主選舉權、表決權、監督權。
三是多元服務,變“要我參與”為“我要參與”。培育小區志愿服務隊伍,依托“綠益行”開展志愿服務行動,充分調動小區群眾參與積極性,成為提升治理水平的有力抓手,實現小區治理良性循環。
網友評論